一、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代码:080601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终生学习能力,具备电气工程、电工电子、控制理论、系统工程等专业知识,能在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器产品生产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及维护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预期毕业五年以上的学生具备如下能力:
目标1:系统地掌握解决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必备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熟悉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取得工程师资格或具备同等能力。
目标2:具备产品需求分析、识别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使用现代工具实现电气系统设计与开发,编制工程项目的技术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项目的管理和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目标3: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能从法律、伦理、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等多方面的视角管理工程项目。
目标4:具有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能够跟同事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目标5:具备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关注职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想,通过终身学习适应职业发展。
三、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的预测与模拟,并能理解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职责。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的12条毕业要求描述了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能力,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培养目标形成支撑关系,具体支撑关系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一项培养目标都有2条以上的毕业要求支撑,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只要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经过5年左右的实践,应该可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表1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目标5 |
毕业要求1 |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
√ |
|
毕业要求9 |
|
|
|
√ |
|
毕业要求10 |
|
|
|
√ |
√ |
毕业要求11 |
|
√ |
√ |
|
|
毕业要求12 |
|
|
|
|
√ |
表2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分解 |
毕业要求 |
分解的指标点 |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
指标点1.1: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用于电气相关问题的表述。 |
指标点1.2: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能够将其用于电气系统的分析。 |
指标点1.3:具有能够将工程基础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解决电气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识别、表达、分析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指标点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和约束条件。 |
指标点2.2:针对电气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关键环节和约束条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选择合适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根据工程环境进行合理的简化。 |
指标点2.3:能应用专业知识,通过文献研究,基于所建模型分析过程和特性,评价模型的正确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气控制系统,特别是在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中体现创新意识,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
指标点3.1: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特别是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根据相关需求,并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
指标点3.2:根据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从技术、安全、经济、环境等方面,评价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指标点3.3:根据所选定的设计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电气控制系统,能够在设计和开发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并用图纸、报告或实物等形式呈现设计成果。 |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利用文献检索、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手段,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实现及控制方法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指标点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实现及控制方法等复杂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针对拟研究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 |
指标点4.2:利用文献检索、理论分析、仿真验证等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 |
指标点4.3: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比实验数据和结果,解释实验和理论模型结果的差异,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气自动化装置和系统的分析、设计、制造中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仿真分析软硬件工具及数据库等信息资源,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其局限性。 |
指标点5.1:熟练使用基本的检测和分析仪器仪表,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和技术工具。 |
指标点5.2:针对电气自动化产品的设计、集成与开发需求,正确选择并使用合适的设计工具。 |
指标点5.3:针对电气自动化装置和系统的分析、设计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考虑各种约束条件影响,能够使用计算机仿真工具进行预测与模拟,并理解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程的联系和区别。 |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电气自动化领域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并明确应承担的责任。 |
指标点6.1:具有工程实习和社会实践的经历,了解电气专业相关的背景知识、技术标准、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 |
指标点6.2:能识别和分析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潜在影响。 |
指标点6.3:客观评价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理解并明确应承担的责任。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时,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并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指标点7.1:能够理解在工程实践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
指标点7.2:树立绿色制造的理念,正确评估工程实施对产业效率、资源消耗等方面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影响。明确工程实践服务对于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
(8)职业规范: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指标点8.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指标点8.2: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
指标点8.3:理解工程伦理的基本理念,了解自动控制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责任,在工程实践中能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履行职责,具有法律意识。 |
(9)个人和团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组织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指标点9.1: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了解专业多学科技术背景和特点,理解多学科背景下团队成员的作用,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履行个体职责,进行有效协作。 |
指标点9.2: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根据团队成员的知识和能力特征分配任务,并合理制订工作计划。 |
(10)沟通:能够在电气自动化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制造与开发过程中,就本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等,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指标点10.1:能够通过书面报告、工程图纸或口头陈述,清晰地表述控制工程领域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和结果。 |
指标点10.2:能通过陈述发言、研讨辩论、课程答辩等方式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
指标点10.3: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国际化视野,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交流。 |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指标点11.1:熟悉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工程管理及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决策方法。 |
指标点11.2:能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电气自动化工程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管理,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下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指标点12.1:能认识探索知识边界和跨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指标点12.2: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拓展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关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发展和趋势。 |
指标点12.3:能针对个人或职业发展的需求,采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学习,发展自身能力。 |
四、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分析、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运动控制系统
六、学习年限:3-6年 最低毕业学分:163+5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培养方案学分分配
类别 |
必修 |
实践必修 |
选修 |
实践选修 |
合计 |
第二课堂教育 |
通识教育 |
62 |
7 |
14 |
|
83 |
5① |
专业基础教育 |
30.5 |
13.5 |
8 |
|
52 |
专业教育 |
7 |
11 |
8 |
2 |
28 |
合计 |
99.5 |
31.5 |
30 |
2 |
163 |
备注:
①学生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文学作品、设计作品,获得发明专利,参加课外自主实验、社会调查、社团活动,获得国家颁布的各类资格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第二课堂学分。
八、专业特色
专业紧密结合浙江省经济建设需求,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实施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教育与管理教育集成的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形成了运动控制和电力系统两个专业方向,具备直流调速、交流调速、伺服控制等运动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兼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调度运行与控制等电力系统方面的专业知识,重点培养面向运动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九、说明
1、创新创业模块选修课程,共6个学分。该模块课程的学分经认定后可替代相应类别的选修课程学分。如学生选修了该模块课程,则第二课堂的5个学分必须通过学校认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来获得。
2、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学生每学年测试一次(五年制学生只参加前四年测试),具体测试时间、内容、测试方式,成绩评定等可参见《学生手册》中《浙江理工大学关于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文件。